富 山

富 山

发布时间:2024-08-12 09:37 信息来源:ca88安卓手机客户端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富山村,位于ca88安卓手机客户端岩寺镇西部,丰乐河中下游,居徽州盆地中心地带,是一个天然的鱼米之乡。原由4个自然村组成:余家山、半节街、江祁祠、浦后上溪头。富山又名余家山、余富山,距ca88安卓手机客户端政府所在地1.5公里,是前往西溪南的必经之路。自从公元265年建村以来,引水、治水、用水成了富山人的生活主题。富山周围水资源相当丰富,为什么却以缺水而闻名呢?

“丰乐河”又名西河,属新安江流域二级支流,发源于黄山风景区兴岭。丰乐河虽自古流经富山,但因为富山地势较高,旱难以取之灌溉,涝不免洪水之灾。根治水患、兴修水利一直是富山人民的不懈追求。

“吕堨”是建在上溪头自然村的一座古堨坝。该坝于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由新安刺史吕文达倡建。吕文达,字明远,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生,原籍南阳,曾任新安刺史,在新安续娶岩寺堨田郑氏为妻,解职后定居田。梁大通元年,吕文达同妻兄郑孟洪察看地形,带领民众开筑吕堨,渠分南、北,长计10余公里。据《吕志》载:“坝高丈有余,横阔二十余丈,引水入渠。南渠地势较高,灌田北渠地势较低。明洪武间,蛟水汛溢,坝冲塌,败坏不可收拾。后之修者,或上或下,无定所焉......宣、成时(宣德、成化年间),移其口于上溪头,深疏固筑,横以巨坝。”

吕堨历代均有修葺。明代以来,所记较详。成化21年(公元1485年)和万历26年(公元1593年)两次修浚。到了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堨坝又为水毁,富山、岩寺、堨田一带几万亩水田无水灌溉。当年,在原坝址上溪头重建,改建石坝80余寻(每寻8尺)。乾隆年间,又为水毁。渠道淤塞,半数水田,沦为旱地。乾隆19年(公元1754年)修复,灌溉4787亩(其中北渠3187亩,南渠1600亩)。嘉庆4年(公元1799年),重疏南、北渠。渠首在现在的富山村上村头岩西公路转弯处,几百米水涧全部用石条砌成。北渠从富山直下信行以至堨田;南渠从富山流向吴家前楼,经永兴到下游龙井。同治4年(公元1865年)再次疏浚。民国年间,堨坝又被水毁,却无力修复。群众只能用竹笼装鹅卵石堆砌竹笼坝截流灌田。因渗漏严重,灌溉面积锐减至3600亩。半月不雨,即现旱情,群众戏称“吕堨”为“旱堨”。

1951年10月,政府组织下游几十个村将竹笼坝改建为木桩石坝,同时疏浚老渠,延伸支渠5公里,建涵洞15处,灌溉面积增至5729亩,抗旱能力明显增强。1954年洪水毁坝,当年修复。1969年7月5日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大坝五、六十米,又于当年修复。1971年,灌溉面积增加到7500亩。这时的吕坝长120米,高1.2米,有总干渠一条1.2公里。南干渠、北干渠各一条,长10公里。支渠9条,长8公里。斗渠138条,长20公里。大、小分水闸157个,泄水涧5条。各种渡槽19座,160米长的防洪堤2条,防水墙一垛,生产用桥30座。

“吕堨报功祠”建于530年,是梁武帝为褒奖吕文达而赐建,现祠仍存。祠建于吕堨主渠下游500米处的半节街村头,前临丰乐河。祠前有皇帝御赐的“吕堨报功祠”匾额,两侧有用茶源石雕刻的龙身,门上还有两条青砖雕成的小龙。报功祠碑用上等的黟县青石做成。祠内供奉有为吕堨建设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的牌位。整个报功祠由大厅、中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郡守达秀倡议重修该祠,并修复吕公墓,经营七载始成。“长毛反乱”时遭到严重破坏。

吴大用,字德庸,宋代莘墟人。曾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与余希亮捐资倡建吕堨上游的昌。富山《余氏家乘》载:“余希亮急公好义,以粟一斗易石屑十升。”道光《歙县志》云:“吴大用独立疏浚河道,且割自己田地,输出重资不可惜。”引丰乐水,经谷山、田干、里干、莘墟、田里至余家山。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郡守达秀令郑时辅疏浚一次。1999年12月,昌堨改建工程动工,将原来的木桩硬壳坝改建成混凝土埋块石重力坝。坝长125米,高4.1米,工程于2000年2月竣工。

“上溪头,养老院,半节街,金銮殿,潘村府,江祁县。”富山至今流传着这一民谣。

上溪头坐落在西溪南桥头。自从有了吕堨后,上溪头就出了不少的名人,著名的是名医江瓘。江瓘,字民莹。明代名医。少习儒,为诸生。因多病,学医自治,终成名医。毕生搜集历代医学医案,编著《名医类案》。稿本初成,未刊即谢世。其子江应宿又以父之医案及自编医案分类附后,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刊刻行世。《名医类案》既忠于原始资料,又随附评论,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史籍。江瓘善吟咏,著有《江山人集》、《论过籴书》等。由于上溪头水源清,空气好,交通便利,是一个休闲养老的好地方。

半节街是西溪南十里长街的最前街。过去从岩寺到西溪南,必经半节街。此街因丰乐河南移改道,被冲开缺口,且愈冲愈大,形成天然的半节,故名“半节街”。沿着“半节街”到浦后有0.5公里左右,过去也有一条街,地面全由茶源石铺成,沿街店铺一家紧挨一家,还有一个类似“金銮殿”的建筑,一度是古徽州相当有名望的地方。

在余家山后,靠近现在的市林科所山脚下,曾建有“潘家府”。“农业学大寨”时期,余家山人改田改地,挖出不少“潘家府”的石匾、石碑、石条,上面有各种雕刻图案。上了年纪的人均见过“潘家府”遗址。余家山人挖地时,曾挖出几十座坟墓,墓长2丈,宽6尺,全部用6尺长的石条砌成,规模宏大,排列有序。当地人回忆说,“坟墓挖掉太可惜。余家山的古迹很多,就是无人留下一篇文字。”太平军兴,在江南一带焚烧官府,捕杀贪官污吏,在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同时,也烧毁了大量的古建文物,包括“潘家府,江祁县”。“江祁县”与“潘家府”相隔不远,也是一个红极一时的地方,现在只有一个江祁组沿袭了它的旧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