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源

蜀 源

发布时间:2023-10-26 09:49 信息来源:ca88安卓手机客户端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蜀源,地处黄山南麓,因环境地貌酷似四川盆地,源于灵金山中的金带溪纵贯全村,溪水清浅,源远流长,古人迁徙于此,遂以蜀源定名。蜀源村历属歙邑,1987年撤地建市,隶属ca88安卓手机客户端潜口镇。由前山、蜀源、板桥山、北山下、铁匠坞、蜀口6个小自然村。

蜀源村历史悠久,鲍姓为主。据族谱记载,鲍氏先祖晋护军中尉伸公始迁新安。宋建炎年间,祖荣公建营别墅于棠樾,遂以定居。后居仁公葬母于蜀源,移家守墓,以终其身,是为蜀源别祖。其玄孙迁岩镇。故歙邑棠樾、蜀源、岩镇鲍氏三族均以棠樾为祖。厥后复有迁居黄山、贵池、繁昌多派。村中另有詹、黄二姓居住。

蜀源环境优美,所处山谷名优昙谷,又称小桃花源,以昙花、桃花居多而得名。登高远眺,优昙谷风景如画:蓝天白云下,山峦迭翠,林木蓊郁,溪水汩汩,农舍掩映。古人对此作过生动的描述:“岧峣挽村舍,一辟两峰开”,“写影明黛螺,沿沙闲白鹭”。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刘罗锅)曾为蜀源题过“寿存堂”匾额。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所题“优昙谷”、“小桃花源”碑刻至今保存完好。蜀源地处偏僻,无街市之暄嚣,有静谧之美感。在谷内悠然信步,但见四周山色葱茏,鸟雀啁啾,远处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如同梦入陶公笔下之桃花源。

古村蜀源,虽历尽沧桑,但风韵犹存。具有浓郁明清建筑风貌的石板路、小石桥、古民宅、古祠堂、古牌坊大都保存完好,与佳山秀水和谐相融。金带溪上雁塔、登云、德安等六座石桥造型各异、坚固实用。幢幢民宅,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现存的20多幢徽派古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本堂”和“思恕堂”。“德本堂”系明清时期当地一镖师所建,厅堂雕饰华丽,构造别具一格。“思恕堂”为当地一富商关掉苏州、兰溪四家店面修建而成。其门楼砖雕,雕刻了半个西湖山水。

画面布局自然,线条细腻,山水花鸟、楼阁亭桥、舟车人物栩栩如生。据传,此砖雕为古徽州一老艺人所制,共两块,合成一个完整的西湖全景图,不知另一块如今失落何方。

这里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赞宪坊、贞寿之门、都天庙、天灯阁、虎栅、观音庙、麓泉、板桥仙迹、菜结树、烈女碑等,且大多伴有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说。

一、赞宪坊

此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在徽州牌坊中风格独特。它一非表忠孝节义,而是旌表官绩清政;二不是三间四柱,而是单间双柱。建坊的缘由是这样的:明嘉靖时,广西田州土酋庐苏王造反,皇帝欲兴兵讨伐。时任西(今广西)鲍镇闻听焦急如焚,认为土酋之乱乃奸徒为害,如果采取征伐之策,必然及朝廷、百姓,提出招抚为先的主张。经多方斡旋,“未绝一弦,未发一矢”,终使田州安宁。朝廷特立“赞宪坊”以旌其能。此后,镇公解甲回归故里,于鸾峰之下读书吟诗,著有《鸾峰集》一书,别“鸾峰居士”,享年89岁。

二、贞寿之门

建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系旌表敕赠儒林郎六品候选州同鲍德成妻敕封太安人方氏贵珠百岁之坊。

鲍德成鲍氏二十二世,性情纯孝,慷慨好义,勤奋好学,披览甚广。幼年外出求学谋生,闻父在汴城病故,遂弃生业,徒步往返三千余里,历尽险阻,饥寒交迫,扶柩回归蜀源故里,与母相依为命。母病,日侍汤药,亲洗便器。安葬料理无主之人后事二十余棺,又首建村中雁塔、德安二桥。被乡人赞誉。

其妻方氏贵珠,生前每值炎暑即设棚于村头施茶,不避风雨,持之以恒。后在百岁之际,以寿诞之礼捐资建亭于雁塔桥畔,后即功德圆满归去。方氏以贞节孝顺、乐善好施而誉满乡里。乾隆七年腊月,获奉旨建坊旌表的殊荣。

三、都天庙

蜀源村口溪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建于乾隆23年(公元1758年),桥面两边设有三条长石凳。因鲍氏原籍由山东迁来,在桥面设三条石凳,意为“三凳石桥”,即“三东石桥”。桥东建有一座四角凉亭,亭边有一株南方少有的三须松。距桥20多米处,有一座“都天庙”。庙前有一株千年古杨树,直径达1.5米,虽饱经风霜,仍傲然挺立。传说“都天庙”内的“都天祖”原是个郎中,精通医术,为人治病,徽州府一带百姓称都天祖为神医,遂集资兴建此庙。庙的上方有尼姑庵一间。太平天国后期,庵内尼姑担心散兵游勇劫掠,离庵外逃,庵被焚毁。后在废墟中长出一种珍奇野草,其根可拼凑成一副完整的骨牌,俗称“牌九草”。

四、天灯阁

位于雁塔桥畔,砖砌方柱形状,顶端留有小空间,灯似灯塔。内盛香油,安上灯草,即为“天灯”。此灯每晚必点,既能方便过往行人,又供祭祀天神之用。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要焚烧香纸,对天跪拜,祈求一方平安。

五、虎栅(又称二十四柱茶亭)

位于雁塔桥头。四角三层,二十四柱。边长均为8米。柱之间装有木凳、靠背。顶部盖有青瓦,脊上还有一路花砖,并安有石质小狮。四角翘起,造型别致。

建造此亭,源于风水之说。蜀源虽为风水宝地,能人辈出,却被村西一座虎形山脉所破,一直出不了大官。于是建虎栅以镇锁之。从亭的结构来看,极似栅笼。证之村史,该村大学士、知府、知县、儒林郎约一百余人,官至二三品的很少。故“虎栅”之说,似非虚构。因该亭世世代代都作供茶、休憩之用,又称之为“茶亭”。

六、观音庙

蜀源水口有两座山,路东为观音山,路西为罗汉山。当地俗谚:“观音对罗汉,越对越好看。”观音山右侧山腰建有一座红墙青瓦、木栅门的观音庙,自山脚至庙,清一色茶园石阶曲折而上。庙内靠着山岩,立一尊岩石雕成的观间菩萨,高丈许,脚踩莲花,一手执仙人拂,一手微弯独伸食指,满面春风,栩栩如生,引来不少善男信女求子祈福。此庙虽于解放初倾圮,但遗址尚存。庙前四、五株古松盘根曲节,郁郁葱葱。

七、(山)仑麓泉

蜀源村西有麓山,环岩之下有一巨石,上刻有“麓泉”三个大字,系清人手迹。泉口呈龙眼状,俗称“龙眼井”。无论冬夏,水温都在摄氏18度上下。此泉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村民称之为“聪明水”,现已开发为“龙鹿泉”矿泉水。该村人才辈出,寿星众多,也许与饮用此水有关。

八、板桥仙迹(又称“仙人石”)

蜀源村口有一座板桥山,山虽不高,仙气却浓。山顶有一巨石,底长2米,宽1.5米,高2米,石顶部有一脚印,长四、五十公分,深2.5厘米。相传聂真人经过此地,被蜀源景色所迷,惊叹人间竟有如此美妙仙境,飞身石上,细细观赏,直到天钟敲响,才震醒而归,履迹宛然。一说为聂真人跨鹤上升处。有诗为证:“仙人昔解蜕,石上划履迹。或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识。”

九、菜荚树(又名“相思树”)

相传清朝末年,蜀源村金带溪畔住着一户姓鲍名启的人家,世代是做木匠活的,人称木匠启。只因家境贫寒,直到38岁那年才娶了邻村一寡妇为妻,随妻还带来一个8岁的女儿名叫菜菊。

木匠启自成家后,家中有了女人,出门做活家中有人料理家务,进门也有现成的热饭菜,日子过得乐滋滋,做起活来也有劲,不久还带了一名叫来喜的徒弟。

时间一晃而过,10年后,来喜已是20出头,长成一个潇洒英俊的青年,菜菊也在花季之年。青梅竹马,两人产生了感情。木匠启之妻一直未给鲍家生一个传宗接代之人,看到来喜聪明能干,和菜菊是男才女貌,天生一对,欲把来喜招为上门女婿,老俩口日后有靠。

谁料此事遭到木匠启堂叔的阻挠:按照鲍家的族规,木匠启没有后代,应由鲍氏子孙继承祖业;来喜姓黄,不能成为鲍家传宗接代之人。来喜含泪告别,菜菊难舍难分。临别前,二人在门前栽下两棵树,并对天盟誓:“今生不能成夫妻,死后也要心相连”。菜菊自来喜走后,茶饭不思,夜更难眠,一年后,患“望夫病”身亡。

百年沧桑,当年所栽的两棵树逐渐长大。更为奇特的是,每年端午节前后,一棵要长出许多极象菜豆的挂果,而另一棵只有茂盛的枝叶却不长果,似有雄雌之分,村民称之为“菜荚树”、“相思树”。

十、烈女碑

鲍氏十一世鲍琪,妻吴氏,为人极善,忠贞孝悌。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官军克复郡城,时游卒下乡哨掠,人多远避。琪偕父老诣辕门,琪母卧病,床吴氏不忍离去,守候床前寸步不离。婆母忽思菜羹,吴氏遂怀儿出外采苋。游卒获之欲奸,吴氏大骂相拒。卒怒杀之,投尸入涧。人称此涧为烈女涧,并建涧亭一间,立巨碑其中,刻碑祭表。事载郡邑志。清人程古雪《蜀源即景诗》云:“采苋复采苋,思羹姑在床。当年全节处,涧草至今香。”

蜀源民风淳厚,文化昌盛。所谓家有男丁必入读,含辛茹苦盼成才。因此历史上经商有方、为官有道、事业有成者为数众多。据现存的乾隆二十五年编撰的《鲍氏宗谱》记载,罗源仅清代官至九品以上者就达128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