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回忆父亲

发布时间:2024-08-12 09:36 信息来源:ca88安卓手机客户端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回  忆  父  亲

汪 肖 倚

父亲汪世清于2003年5月3日与我们永别了。父亲生前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司局级离休干部。他一生,以严谨的态度,用克己的功夫,读书、搞研究、写文章,终因不敌病魔,带着满腹学问,留下大量著作,离我们长去了。作为儿子,我悲痛之余,回忆往事和父亲对我的教诲,不禁潸然泪下,我心何安!

父亲生于1916年。少年时天资聪颖,才智过人。中学时在校长著名画家汪采白先生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思想进步、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他手书自勉“为学必持严谨态度,做人须下克己功夫”,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他为人处事数十年如一日,无不体现“严谨态度”和“克己功夫”。他的人品学识,永远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楷模。

据我所知,我们这个家族里,男丁年过花甲者甚少。大约二百多年来,在近十代人中,还没有哪一位先祖的年龄超过父亲。何以如此,父亲有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养身之道。由于他早年给自己立下了“严谨、克已”的规矩,他自控力强,善于约束自己。他工作时,不管四周环境安静与否,都能静心、专心,深夜后还孜孜不倦,黎明前已下笔成文了。父亲就是这样以此为乐,以此修身养性的。

由于静心读书,专心研究,忘我工作,父亲无暇顾及其他杂事,使自己的精神保持最佳状态,无忧无虑,无烦无恼,直到晚年,父亲依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2000年以后,恶病已经上了他的身,但他坦然处之继续忘我工作,并不以为自己是个有病的人。我经常向他请安,请他保重身体。他总是回答:“我很健康”,“我很忙”,“我挺好的”,“我没事”。保持精神的最佳状态,是父亲高寿的一个因素。

父亲生活朴素,衣着简单,不烟不酒,伙食一般,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经常在信中跟我说:“生活标准要低一些,学习标准要高一些。”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父亲为人谦和诚恳,忠厚正直,性格开朗,淡泊名利。他兴趣广泛,博览众书,刻苦研究,知识渊博。他在物理学、徽学和明清艺术史等方面,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财富。

我和父亲相处时问很短,因而知之甚少。但儿子对于父亲总是有一些特殊的回忆的。

1962年,我在新疆铁道学院读中专,当时正是困难时期,乌鲁木齐市精简、下放人口,学院为我们办了下放证、户口及粮油关系和火车票等一切手续,把我们送上了火车。途中我设法转车到了北京。我的突然出现,父亲和家人都惊呆了。父亲在问清了情况以后,竟一时说不出来话。片刻,他才说:“我出差回来,见你来了许多信,马上给你们学院去了加急电报,劝你不要离校,现在为时巳晚。”父亲无可奈何,只得说:你回去吧!这时,我发现父亲是强忍着内心痛苦的。联想到1956年夏天,父亲从北京去家乡潜口,接我们兄弟来北京读书,他是何等的欢喜、高兴。1959年夏,我离京去疆,他含泪相送。这次,又离疆返回故乡,从此,和父亲天各一方。40年来仅有几回相聚。现在想起来,我依然觉得对不住父亲。

1964年,父亲得知我在黄山一乡间小学当民办教师,多次来信叮嘱我:你必须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负责地做好人民的教育工作,为党和人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遵照父亲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在教育战线上干了30多年。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民办教师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我多么希望父亲能替我解决这个问题。父亲信中明示:公、民办都是人民教师,应该同样地好好为人民服务。你只管当好你的民办教师,做好你应该做的工作。只要做好了工作,党和国家是知道的,人民也会记住。逐步将民办转为公办,这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对于你的请求,我跟你说清楚:我不会替你办的,也不要用我的名字去找任何人。唯一要做的就是老实、踏实地做好工作。生活偶尔出现困难,我可以帮你解决,此亦请切记。肺腑之言,谆谆教导,伴我一生,催我奋进,我当永远铭刻心中。于今,我已年逾花甲,早已转为公办教师,并按教师待遇办理了退休。

父亲在匆忙中去了。他留下的是凝聚着毕生心血的研究成果,留下的是他那高尚的人品和无私的精神。所有这些,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