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小桥

作者:张 科 发布时间:2024-08-26 07:2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徽州属山区丘陵地带,阡陌交错、溪涧纵横,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徽州人民建造了许许多多奇巧秀丽的小桥:小石拱桥、小石板桥、小砖桥、小木桥、小竹桥、小独木桥、小石步桥……不管什么样式的小桥,在徽州你都能找到。便利出行,装点田园的小桥,与徽州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戏台等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古建筑,蕴藏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浓厚的民俗风情。

千年古村唐模以水口园林、水街景致而闻名于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长约二三里的檀干溪上,竟有十余座各具特色的小桥,故有“十桥九貌”之美誉。其中最为点睛之笔的是一座廊桥,名曰“高阳桥”。此桥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五开间双拱桥,桥上建有一廊阁,供人品茗观景、谈古论今;阁顶正脊中部有一宝瓶,寓意为祈求平安、天赐洪福;一面格窗可观景,水街全貌尽收眼底;阁外设有桥肩,便于通行。置身高阳桥,仿佛看见一百多年前清代翰林许承尧先生授业讲学、吟诗作赋,昔日繁华今尚在,闻丝竹声声溪水潺潺,但见行人过往情悠悠,霞光映水意绵绵。

我还曾在一个山村的水口,见过一座纤巧秀美的小石拱桥,桥身用青石砌成,桥栏杆的石柱上雕刻了形态各异的小狮子,由于年代久远桥名石碑字迹模糊,桥墩及桥栏缠满了爬山虎。小桥安静地卧在丈把宽的小溪上,一头有座土地庙,庙旁立着一棵古柏,另一头连着白墙灰瓦的人家,充满着极简的中式美学意境,这种苍凉洁净的美使我欣喜也使我忧伤。你究竟站在这里多久了?我好奇地问,小桥不语,古柏耸耸肩回答:“与我年岁相仿。”我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行走,静观山色,静听水声,伸手轻轻抚摸着石栏,好像探听一个人的呼吸和心跳,上面似有阳光暖风留下的温度,也有风雨沁润过的滑湿,仿佛一片温凉而又不易察觉的泪痕;石栏上一个小狮子的头缺去一角留下圆润的疤,像一个老旧的伤口诉说着心事。桥下溪水流动的声音很细很细,像是沙漏里流逝的时间,点点滴滴,涓涓汩汩,这周遭的一切都成了一座小桥在漫长时光中生存的痕迹,使我知道生命里同时存在的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岁月无声古韵留,唯见流云自卷舒。无意间和这样的小桥相遇,是一种很深的缘分吧。她虽静默,予我的却都是回声。

儿时我每每去乡下外婆家,也要经过一座小木桥,桥面用杉木镶成,四五尺宽,桥墩用木头做成“A”字形立在水里,几个桥墩之间用铁链连着。外公外婆总是早早地等在桥头迎我们回家,小猫小狗也跟着,老远看见你便摇头摆尾,喵喵汪汪,好像在等待爱抚和赏赐。小桥上热热闹闹,担柴的、推车的、赶牛的,走在上面的人大都身板结实,面色黝黑红润,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迎面熟稔地打着招呼。每到夏夜,大人摇着蒲扇上桥纳凉,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吃瓜”群众煞是过瘾;孩童们摸鱼捉蟹,一身湿透好不快活,让人获得了许多乡村生活的乐趣,这座村民共建共享的小桥承载了多少温暖美好的记忆!

乡下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小桥:一块石板、一段原木、几根竹杠,横在阡陌沟渠之上,她们常常出现在山乡僻壤、田间地头,农人推车挑担全靠它,尽管身处荒野、幕天席地,也没有人会花钱费力精心修缮,她们似乎有点儿害羞谦卑,努力把自己藏在青苔碧草中,看起来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难道你能说她不是桥?这些毫不起眼的小桥们确实太小了,小得没有名字,小得人们几乎忽视和忘却了它们的存在,但小桥的使命里却镌刻着谦逊奉献、克难自强的印记。

岩寺古镇有座建于明代的廊亭式小桥——洪桥,居于颍水之上,四垛三孔,桥上立有木柱24根,建美人靠,置廊屋,设佛龛,古色古香。桥堍各有桥头堡式小屋,为当年新四军军部机要科和发报室。该桥据津扼要,是通往新四军军部的必经之路。1939年,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岩寺视察,为新四军将士们面授抗敌救国大计,指明前进方向;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宣讲革命道理;项英则手书“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豪言壮语激励人们抗日救亡。风雨沧桑革命桥,见证烽火岁月情。徽州的廊桥不少,但留下红色烙印的仅此一座,洪桥如虹,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经桥进入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缅怀革命先辈,将英雄的嘱托化作信念如磐,熔铸铁血丹心。

徽州古韵醉心间,小桥横卧云水边。

孤影斑驳岁月刻,风雨无言守流年。

不论你还记不记得这些小桥,这些亲切的、朴素的、庄重的、矜持的、顽强的徽州小桥,她们有的重焕异彩,有的历久弥坚,她们的身躯承载生活,连接古今,让徽州百姓走出了眷恋与牵挂,走出了感恩与珍重,走出了日子的厚重绵长……

Baidu
map